No. 1 in G Minor (第1首 G小调)-Arthur Rubinstein/Frédéric Chopin

时长 : 06:23

No. 1 in G Minor (第1首 G小调)-Arthur Rubinstein/Frédéric Chopin 无损flac下载 mp3下载

No. 1 in G Minor (第1首 G小调)-Arthur Rubinstein/Frédéric Chopin 在线试听 歌词免费下载

No. 1 in G Minor (第1首 G小调)-Arthur Rubinstein/Frédéric Chopin 歌曲简介

《G小调夜曲,作品37之1》,4/4拍。库勒普斯基曾为此曲取名为“乡愁”。其中中段部分为降E大调的圣咏合唱,雅希梅茨基由此推测此曲可能是在马约卡岛上荒凉的瓦尔德莫查寺院写成的。事实上此曲应该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从马约卡岛回国之后完成的。但雅希梅茨基的假设充分体现了这首夜曲的色彩。那庄严肃穆而又神秘昏暗的圣咏音响,在头尾两段情味深长的悲歌性独白的烘托之下更为突出,使人想像到古庙和僧侣们的晚祷。全曲为三声中部结构的复三部曲式:首部(1-40小节):带再现的单三部五部曲式,结构为a+b+a1+b1+a2。a乐段(1-8小节)是由两个4小节乐句构成的方整性平行乐段,由G小调开始,第一乐句的终止式转到它的平行大调bB大调的属和弦结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装饰变化重复,在G小调上陈述,结束在它的主和弦上,形成收拢性结构。两乐句的材料虽然相同,但由于节奏上的填充、装饰音的变化、个别音的替换、两乐句的“弱强”对比以及和弦的处理,既保持了旋律的总体面貌又给人以新鲜感,使人不觉厌烦,同时也加深了对音乐主题的印象和感受。b乐段(9-16小节)也是由两个4小节乐句构成的引申型中段,采用a乐段的基本材料进行展开,在降B大调上开始陈述,与前面的G小调形成对比,后又转至d小调。第一个乐句中连续半音化的级进上行以及切分节奏的运用,破坏了旋律线的调式特征,再加上力度的渐强,给人以激动的情绪,营造出一种焦躁不安的气氛,形成首部的一个小高潮。后半句旋律恢复平稳,且具有明显的大调特征,随后转回原调G小调并结束在属和弦上,形成开放性结构,为再现段的开始作好了属准备,最后一小节旋律声部属音的持续也期待着主题的再次出现。a1乐段(17-24小节)再现a乐段的主题材料,和声、调式、伴奏织体及音乐的结构均未改变,只是在原来旋律的基础上加了些装饰音,更具浪漫气息。25-40小节基本上原样重复了b乐段和a1乐段的材料。只是40小节最后一拍落在了bE大调的属三四和弦上,为后面将要出现的三声中部作好了属准备。三声中部(41-66小节):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为c+d+c1。乐曲转入降E大调,而中间时而伴随着小调色彩,音乐织体改为简单的柱式和声,圣咏般的曲调像似在祈祷、祝愿和期盼,与前面优美的旋律形成鲜明对比。c乐段(41-48小节)由两个相同的4小节乐句构成,调性为统一的bE大调,和声由最简单、稳定的主、下属、属三和弦写成,最后落于主和弦,加之弱力度的处理使音乐表现出一种宁静、肃穆、平和的心态。d乐段(49-56小节)同样是由柱式和弦写成的两个4小节乐句构成,后一句旋律是前一句下行大三度的模进,但调性极不稳定,连续进行离调和转调,力度上渐强、渐弱的对比较大,低声部原来的单音也进行了低八度重复,在表面看似平静的内心深处其实蕴藏着极大的动力,使人心神不定。c1乐段(57-64小节)再现c乐段的材料。第二乐句进行渐慢、渐弱的处理,每小节最后一个音都加了延长号,像似在思考、冥想和祈祷。向降A大调和F小调的离调,是为了过渡到G小调,最后补充的两小节属和弦及属持续音为后面再现部的开始做好了属准备。再现部(67-91小节):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为a3+b2+a4。省略了原来中段和再现段的重复。乐曲倒数第二小节落在G小调的主音G上,再现结束。最后五小节结尾取自主题材料写成,保持了原来抒情、优雅的旋律特点。第一拍采用原调g小调的关系大调降B大调的主三和弦,给人以明亮的色彩,为最后结束使用“辟卡迪大三度”埋下伏笔。但随后即进入G小调的属和弦,为下一小节旋律声部出现的小调Ⅶ级音升F作调性准备。第三至第四小节运用渐强的力度作Ⅱ7-Ⅴ-Ⅰ的复式终止,结束在主音G上。但随后进行了两小节的补充,先是在内声部突然作了向C大调(G大调的近关系调)Ⅴ7-Ⅰ的离调,这种突然向远关系离调的手法显示出肖邦对于传统调性关系的突破,强调音乐服从于人的主观意识,更能反映人的内心感受。之后紧接着把C大调主三弦的三音E降低,构成G大调的降六级,使得C小三和弦也就成了G大调的小下属和弦,加之旋律声部提前出现的还原B,都为后面连接并结束在原调同主音大调G大调的主三和弦上作好了准备,形成“辟卡迪三度”。把这种盛行于16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叶小调音乐结束时的写法用到这里已经不再是对小三和弦不协和性的不认可,而是明亮大三和弦的结束能给人以希望和对未来的向往、期盼。最后两个和弦形成的G大调的小下属到主和弦的变格进行(补充终止),也是浪漫主义期音乐结束时的典型用法,这种进行力度较为轻柔,色彩极为丰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非常适合表现夜曲风格的音乐作品,加之力度的渐弱、渐慢的处理,延长音和上行的分解和弦的使用也给人一种迷离感,充满了神秘色彩。这部作品除了保持了古典音乐优秀典范所特有的匀称、完整和乐思发展严格的逻辑性,三声中部的呈示段按主、下属、属的和声功能圈运行明显表明了对于古典主义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作品也具有很明显的肖邦特征,抒情性和戏剧性在曲式里得到高度体现,旋律充满了忧郁的沉思、淡淡的伤感、情绪的波动,多样复杂的和声,变化频繁的离调、转调,都有浪漫主义音乐所具有的特点。

No. 1 in G Minor (第1首 G小调)-Arthur Rubinstein/Frédéric Chopin 热门评论

No. 1 in G Minor (第1首 G小调)-Arthur Rubinstein/Frédéric Chopin 同专辑其他歌曲